从车轮到卷宗,安全是他始终不改的坐标——青浦巴士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行管员寿晓敏的故事
发布时间 2025-07-25 作者 交通安全周刊 阅读 15次

记者  杨梅

2008年投身公交行业,累计安全行驶28万公里,他用零事故、零纠纷、零违法书写了驾驶岗位上的高分答卷。2018年转岗成为行管员,专职处理公司道路交通事故,他累计参与处理交通事故900余起,成为公司事故应对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。他就是青浦巴士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的寿晓敏,从车轮到卷宗,从一线驾驶到后端管理,他对交通安全的执着始终没变,一起来听听他分享的安全行车经验。

投身公交行业多年来,寿晓敏驾驶过多种车型,开过不同的路线,见证了上海道路的变化,也积累了很多安全驾驶的经验。“以前开沪青线,从青浦到人民广场单程要2个多小时”,市区的道路和郊区的道路开起来有什么不一样,很多人都认为郊区的路肯定好开一些,寿晓敏不这样认为,“郊区的道路虽然看起来空旷,但是由于大家车速都快,突发情况反而更多,而我们公交车是来不得一点点疏忽的,所以行驶在郊区的道路上反而更要加倍小心”。

在行驶中注意观察,善于总结,再将这些经验应用在日常驾驶中,这样的用心使得寿晓敏在公司脱颖而出,2018年转岗成为行管员,专职处理公司道路交通事故。从一线驾驶到后端管理,寿晓敏的身份变了,但对安全的态度没变,而且有了更深的领悟。“处理事故不是走程序,而是讲专业。”面对千头万绪的事故现场,他始终坚持“以事实为依据、以法规为准绳”,梳理出一套高效清晰的处理流程。

寿晓敏认为,处理事故最重要的是沟通,和驾驶员沟通,和乘客沟通,和事故方沟通,甚至是和法官沟通,和事故另一方当事人的律师沟通。前不久刚刚处理结束的一起交通事故历时两年多。当时,公司一名驾驶员在开车途中身体突发不适,追尾了前面的另一辆公交车,导致前方公交车上的乘客受伤。事故发生后,寿晓敏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陪同伤者就医、转院,和家属沟通,妥善处理。后续进入民事诉讼阶段后,他又大量查阅法律法规,指出了对方律师在适用法律条款上的错误。历时两年多,终于取得了让各方都满意的结果。

“作为公交车驾驶员,是在行驶中发现意外,再处理意外、解决意外,作为行管员,处理事故只是第一步,更多的应该是放在预防事故上。”寿晓敏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除了跟进事故的后续处理,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“复盘”上。为什么会发生事故?是不是因为驾驶员的不良驾驶习惯引起的?应该对驾驶员进行哪些提醒或是培训来预防再次发生事故呢?从合规到优化,他始终多想一步。

去年,寿晓敏在翻查各车队每周的情况汇总时,发现有一名驾驶员连续4天均发生了无责交通事故,虽然都是对方车辆变道引起的小碰擦,但他敏锐地意识到,“我们驾驶员的操作是不是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呢?这样的事故能不能避免呢?”寿晓敏第一时间找到这名驾驶员,带着他把事故视频反复观看,寻找其中存在的隐患问题,“出站的时候要来回观察,速度要慢了再慢,一定要避让其他车辆”,这些细致的操作步骤,帮助驾驶员改变不良驾驶习惯。让寿晓敏欣慰的是,他追踪了半年多的时间,这名驾驶员再也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。

寿晓敏说,“一个人再能干,也不如一群人都能干。”因此,他在事故复盘、数据研判等工作中,总结经验、提炼案例,推动隐患排查由“事后分析”转向“事前干预”。那些枯燥的数据、复杂的细节,经过他的手,总能提炼出关键节点,再总结成课件,打造“以案释法”“现场带教”等实用型课程,在每月的安全学习会上给大家讲解。一线驾驶员说:“他讲得很接地气,能听懂、学得会。”同事们说:“听了他的课,处理突发情况更有底气。”

在同事心中,他是处理事故的“定海神针”;在安全员眼里,他是法规解读的“活字典”。但寿晓敏总说,“安全是一件不能松懈的事”,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,他仍在沉稳向前,继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专业担当”。

image.png

寿晓敏在事故复盘、数据研判中,总结经验、提炼案例,打造实用型课程,成为同事们最爱听的安全学习课   受访者 供图